# 师者 · 林崇德 LIN Chongde
2021年度杰出教学奖获得者
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
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
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
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
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,近日获颁“2021年度杰出教学奖”。坚守三尺讲台56年,林崇德是公认的我国心理学界泰斗,被誉为“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”,亦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首席专家。迄今,他已培养出了88名博士,62位晋升为教授,6位成为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……毫不夸张地说,全国师范院校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中有一半都是他的学生,是名副其实的“桃李满天下”。尽管已年届八十,林崇德日常最固定的线路依旧是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。他的办公室在北师大后主楼15层,从电梯口出来走到办公室,每天都会穿梭走过一条两边挂满照片的走廊,这是许多大学办公楼里都会有的布置,但是对于他而言,这些照片却承载了他在北师大整整一个甲子年的回忆,见证了他求学所受到的教育启蒙,也见证了他作为师者的教育传承。照片墙上有他的恩师朱智贤教授,也有他的得意门生,每一张背后都有实实在在的、具象的故事,甚至还带有回响。看到朱智贤教授和自己交流、两人相谈甚欢的照片时,林崇德会在描述完此张照片的拍摄机缘之后,很自然就带到与恩师相处的更多细节,比如让他铭记至今并受益终生的三句“批评”。同时,他也很乐意介绍照片上出现的学生们,带着喜悦与赞赏,“这一位是我们现任校长董奇教授,这一位是教育部的司长申继亮教授,他们俩有好多做法和别人不一样,太刻苦了、太认真了、太敬业了……这些都令我深深地感动。”他总说,要培养出超越自己然后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才。事实上,他早已做到。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从年少时梦想做一名铁道工程师,到后来选择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林崇德教授一生无悔自己的选择,他说:“我80岁开外的人了,我能够为党的教育事业做的事情不多了,但如果说还有余年,我愿意为教育事业再尽一份老朽的微薄之力。”
我突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。我跟孙老师说,我想当您这样的老师,当中国有名的教育家。
陈一丹基金会:您的最初理想是什么?是什么令您决定成为一名教育家?林崇德:我从小生长在海边,在我初中一年级的时候,学过一课书叫《詹天佑》,我深深地被詹天佑的精神感动。我想我将来不是造大轮船,就是去造南京长江大桥,这就是我当时的志愿。但在我读到高三时,也就是1960年3月,某一次物理课,我的班主任孙钟道老师,他对我们说了一段话,“同学们,还有三个月,你们将离开上中(上海中学),我相信你们能够100%进入高校去深造,若干年以后,如果在全国各地传来你们的喜报,作为一个人民教师,这是我最大的喜悦,最大的欣慰。”我老师一系列的表现,使我深深体会到,人民教师他的角色和别的完全不一样,称得上人类灵魂工程师。我突然要改变自己的想法,我找到我的班主任孙钟道老师,我说我想改志愿,我说我想当您这样的老师,当中国有名的教育家,当现代的孔子,这就是我当时的语言。陈一丹基金会:当您决定踏入教育这个行业之后,为什么选择了心理学领域?林崇德:我在填报高考时,全部志愿填了师范类学校,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专业。我为什么要选学心理学?其实我当时对心理学一窍不通,只是朴素地想到,当老师必须从学生心灵入手,应该搭起心灵之间的桥梁。在我朦胧的认知中,心理学似乎就是一门研究心灵的学问。但到了北师大之后,我才认识到,心理学是一门科学。当年的北师大心理专业名家多,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恩师朱智贤教授。朱老是一位学术大家,是中国发展心理学的奠基者。他对我人品上的最大影响有两点:一是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党的热爱;二是创新精神。
陈一丹基金会:在北师大学习心理学期间,似乎是朱智贤教授对您影响最大?您认为您传承了他怎样的精神?林崇德:在我大学期间,可能是我在班里头是学习最好的,谁都不敢批评我(笑),只有朱智贤教授连续批评了我三次,而且每次都批得我很重!第一次是我们大家在朱教授生病期间去探望,那时候他不太知道我们谁是谁。当我报到我自己,我说:“我是林崇德,朱先生(我)来看您了。他就跟我讲:“林崇德注意,不能够好高骛远,要踏踏实实地学习!”这是跟我见面第一句话。后来我爱写东西,我写了一篇论文给他,里面有错别字。朱老就说:“我上大学的时候已经出版著作了,你已经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了,怎么还要写错别字给我?”第三次是我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,当时我对未来还是比较灰心的一个状态,朱老就批评我说:“你现在在动摇,你现在没有任何信心,灰心丧气的人绝对不能够干得了大事!”三次批评都非常中肯,也令我一生铭记在心。我认为朱老对我人品上的最大影响有两点:一是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党的热爱;二是创新精神。后来我考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,后留北师大任教,给我们78届第一届(学生)开发展心理学课,接朱老的班。陈一丹基金会:您学术研究上面很重要的课题之一是创造性人才和创造性教育,也是您一直面向社会积极呼吁的,为什么如此看重?您觉得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是什么?林崇德:中国从来都是一个创新的国度,孔子曰“温故而知新”,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学、艺术、科学、教育都在创新,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创新,才有今天。从国际上来看,创新和创造力的研究是竞争的需要,也正因如此,我非常看重这个研究课题。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关键是要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,它的外因是创造性的环境,内因则有两个,一是创造性的思维,二是创造性的人格,也就是说我们平时讲的智商和情商的问题,我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,这八个字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,因此我的目标除了想当一个好心理学家,更想当一个好教育家。我敢说我培养出了一批一流人才,这批学生是我最崇拜的人。作为灵魂工程师,我搭建了心灵之间的桥梁,我完成了这个梦想,我很幸福。陈一丹基金会:2016 年,由您领衔完成的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》研究成果发布,如今核心素养、素质教育早已是当下教育改革的关键词,您可否谈谈一直以来对此的心得?
林崇德:党的十八大提出了“全面贯彻素质教育”,因此我就从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手里接过了这个课题。首先我们从1950年开始,把所有党关于教育的文件捋了一遍,大约有十几万字,然后我们搞了国际比较的研究,形成了351万字的调查材料,在这些基础之上才出现了现在的文化基础、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领域。
这里面又包含着六大素养:文化基础、人文底蕴、科学精神、自主发展、学会学习、健康生活。希望学生有责任、有担当,成为一个有德的人。我们反复要求学生的是,一要有社会责任心;二要有国家认同,热爱祖国热爱党;最后要有国际意识,放眼世界,这就是中国学生所需的核心素养。
陈一丹基金会: 现在这份核心素养会不会也是一直在丰富和更新中?
林崇德:我已经是八十岁开外的人了,我能够为党的教育事业做的事情不多了。如果说有余年,我愿意把核心素养做得更好。我想要把它的哲学基础、生理基础、社会学基础都做一个全面研究,要对现在国内还有5%左右对核心素养否定的人做一个全面的采访,征求他们的意见,另外根据现在已经执行好的一些经验,我也补充进来,使这个核心素养按照我们国家人才会议的精神加以完善,为国家培养新的一代人才,最后尽老朽的一份微薄之力。
陈一丹基金会:眼下“双减政策”的提出和实施备受关注,也反映出社会普遍存在教育焦虑情绪,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者,您如何看待“双减政策”?
林崇德:我对双减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做研究,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实质和精神是实施教育公平。2021年,今年的两会,它的主要精神就是教育公平。教育公平是为了使人人有学上,人人能够享受教育的资源,但是教育的公平不是绝对的,孔子培养了三千弟子,其中贤人有多少?贤人72人,只有2.4%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我们要提倡平等的教育,同时也应当做到有教无类、因材施教,这就是我的观点。正因为如此,我们应该更好去地研究社会、家庭和学校三者之间协同育人的机制。另外每位老师都应该把自己的师爱,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,如涓涓流水一般,平等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田,一视同仁,比什么都重要。这是教育获得声望的根本原因。
陈一丹基金会:听说您在招收博士生时,有一个“五不招”原则,可否给我们详细讲讲?
林崇德:我在博士研究生中间招生,公开提出过“五不招”的原则:一是以前没有任何成果的,看不出他有研究能力的,我不招;二是我非常重视面试,面试看不出他有创造性、创新能力的,我不招;三是我对博士研究生肯定做全面调查,如果发现他不太勤俭,或者比较懒惰,我不招;四是如果他没有成就动机,我绝不招;最后一点我更不能招的是有才而无德之人。
陈一丹基金会:如果邀请您给同在教育这条路上行进的教育工作者,您会想说些什么?
林崇德:我们当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自己的学生,我们就是学生的法,就是学生的规,因此我提倡,如果想让学生做到的,首先老师自己要做到,以身作则太重要了。作为老师,我已经感到深深的幸福,我的幸福源自于我实现了我的老师们对我的教导,培养出了超越我自己,值得我自己崇拜的学生。灵魂工程师,心灵之间的桥梁作用,这就是教师的角色。
陈一丹基金会:您早已完成了这个梦想。
林崇德:(我会)继续。
# 关于“教学三大奖”
教学大师奖、杰出教学奖和创新创业英才奖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组织、深圳市陈一丹公益慈善基金会捐资设立,于2019年启动,每年评选一次,奖励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、在国家战略性紧缺人才培养方面作出杰出贡献、具有卓越影响力、扎根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,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优秀大学生,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奖励力度最大的奖项。
陈一丹基金会将陆续推出《师者》访谈系列,带你领略当代“大先生”、“大老师”的风范,敬请关注。
往期推荐:· 师者风范 | 林毅夫:教书是最快乐的事 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